Category Archives: 創意思維
創意思維 – 提供具創意之康體訓練
相關資料及反思
馬鞍山礦場之旅 – 看宣教士足跡
走在馬鞍山山路上,這礦山最多的就是石頭,在上世紀的50至60年代,有人已發現馬鞍山的石頭含有豐富的鐵含量 ( 鐵近年的價值是38元一公斤,白鐵更值130元一公斤 ),在當年鐵是工業革命時代的主要原材料,火車、大炮、輪船、飛機都需要用大量的鐵,所以價值十分高昂,有日本公司更來到這山開礦,眼看這一個山谷竟曾是一個能養活萬人的礦場,時至今日礦場關閉已久,但種種舊痕跡仍留在山上。細心走走也會發現這裡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山洞,有的剛好只能讓一個人爬進去,有的大得連車輛也可以駛進,這山也特別多奇形怪狀的大石,不少人會爬上著名的獨木舟石上爬艇,也有麵包石、大象石、蜥蝪石等等。真是別小看我們走的每一座山,經過的每一遍石林,石頭不單有價,更可有藝術價值。
上世紀50至60年代的商人知道礦石有價,就安排工人開發山谷。但宣教士看到生命更有價,在當時香港教會的福音工作仍是開荒萌芽期,仍有不少的市民未聽聞福音,宣教者不惜攀山涉水地每星期幾次的到山上辦教育、救濟及福音工作,要知道從市區到山上交通不便,運送教育及醫療物資更是困難重重,這開山闢石的服事全因宣教者心懷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服事的信念,每一個人都有需要有聽福音的機會。因著宣教士不計回報的付出,在山上留下福音的種子,石心也因愛而軟化。
回想起當年自己在柬埔寨宣教的日子也像一顆石頭,開始時自己有稜有角的性格和表達也常傷害到人,初到宣教工場已經要其他宣教隊員遷就幫助,又不時有「大香港文化病」,常常覺得當地人又懶惰又落後,但其實更多的是自卑心作祟,怕被別人看低而變得自大。慢慢的我發現更要學習……承擔……忍耐……接受一切不可預期的痛苦,認清自己的生命是多麼軟弱,才開始懂得體諒和包容其他有稜角的石頭。宣教時在人生路不熟的情況下遇到的挑戰很多,但越多的挫折,越受磨練,就會變得更圓善。石頭須被發掘打磨才成器皿,生命也需要天父塑造火炼才可以成為美好的藝術品。 這十年的打磨成為我日後事奉的重要的基礎,讓我帶著天父屬天的視野看我們服事的小石、大石、頑石,他們都是獨特而有價值的,璞玉待琢訓練新一代。
籃體過去30年來為香港的青少年牧養工作努力,而今時今日在電腦網絡成長的新一代提倡全人牧養之時,籃體致力向教會及學校提供可以體驗福音信息的活動。後現代牧養之路一點也不易走,不單是香港,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少年工作都同樣尋求突破中。所以籃體未來更須學習宣教士的開荒精神,在全球化的後現代世代中開山闢石,創出一條全人牧養之路,與各國的青少年工作者彼此支援、交流、守望,同走這一哩路。
這波鞋迷創意-百兼有心
【科技籽:潮界開眼】
北京霧霾問題一年嚴重過一年,今年甚至連香港都有出現!雖然北京政府說是因為市民煮食令空氣變差,但做小市民的,難道真的少炸少炒少煎,就可以改善霧霾問題?所以北京設計師王志鈞便用了自己的方法,把自己心愛的鞋子解剖再造,成為一個個潮爆口罩,實行另類抗議!
如何裝下比瓶子更大的物件?
轉貼自历奇人輝權的fb
讀Book of Mysteries後感@day1:1/1/2017
- 第一篇就是一個故事, 一位拉比問學生, 如何用一個瓶子裝置比瓶子更大的物件, 他的意思就是如何以有限裝著無限? 學生當然覺得冇可能, 可是, 拉比打開瓶的蓋子說: 打開蓋子就可以, 它可以裝著風, 可以裝著河流的水, 可以裝著天上的雨. 問題是我們常常執著於自己所知的, 卻未去思想我們所不知的, 於是, 就似一個瓶子未打開蓋, 裝不下自己不知的.
是的, 我們往往受制於自己的思維, 學識, 有些人甚至受限制於自己的理論, 主義, 對於自己不知道的置於不理, 將自己所知的高舉, 以專家正統為榮, 其實是何其膚淺, 他們如關上的瓶子, 內裡所裝的有限.
其實中國哲學也有類似論述, 如老子所說的「虛懷若谷」, 禪宗公案的「滿了的茶再裝不下」, 聖經中耶利米書33章3節說:「你呼求我,我就應允你,並且把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偉大奧祕的事告訴你。」無論我作傳道人或者歷奇人, 這都是引以為鑑。
台灣短宣 – 生命跨越之旅 (2)
我覺得今次台灣短宣是我侍奉路上的開始。神鼓勵我學教籃球,神給我力量信心去跨越困難做神的工作。好似台灣時嘅溯溪經歷要到謙卑請教,也要禱告倚靠神。我現在會將自己需要幫手的事與同工分享,再不是自己一個人做晒佢。 LEO
溯溪的經驗,隊員險象環生,三位隊友在最急水流之處失腳,只用一雙手抓著繩子與大水比力,幸好隊友及時相扶,不致被水沖走。過程亦如電視劇一般,用來救生的繩也因著我們的體重負荷,我和隊友看著它一點一點的斷開,兩手已經抓著繩、同時看著隊友被水猛沖的一幕,真係只有祈禱……
當日總算平安,但各人心中卻留住很多不同的感受,晚上一同去回顧祈禱,我們也相信聖靈在我們身上都有動工,天父有不同的話留給我們,上帝創造的大自然力量極奇驚人,當下既讚嘆卻又帶點畏懼。回程路水位依舊及膝,我們卻因為急速水流看不到水底的路,摸石過溪,看不見但我們還是一步一步踏出,我想是因為我們都向著目標了﹗ 同工黎家耀
在旅程中,看到幾位很「MAN」的生命彰顯。「M」Mother – 袋鼠媽媽一家的事奉歷程,他們打破教會的牆,開放家庭,設立攀岩牆和環島單車的事工來接觸年輕人和他們的家庭。在埔里籃球訓練營中,傳道熊「MAN」哥一家,願意離開自己母會植堂,持續了很長時間的屬靈爭戰都沒有影響他繼續在埔里的服事。另外在營會分享的約旦宣教士家庭,同樣是擺上生命,犧牲高薪厚職,服事約旦難民。最後,是從台中特意來埔里見面的Vivian。她是一位社工,看到籃體的工作,很雀躍的想得知如何用康體和籃球作福音工作。她那種主動逼切了解的狀態,在整餐飯中都表達出來,我看到一位位為主擺上,願意為靈魂得救而焦急的傳道者!深深被激勵!但願我的家庭和事奉都學像這些「MAN」一樣,以生命和服事見證神! 楊雲欣傳道
台灣短宣 – 生命跨越之旅
籃體台灣短宣隊員生命跨越見證分享
在整個七天行程全是嶄新的體會,在香港七年也未能如此經歷,尤其溯溪體驗及岩屋的年青人,欣賞他們的創意遊戲、話劇、行為、品格、信心、責任、岩屋生活的簡樸、地方的簡單、食用原始,一一與大自然結合,但歡喜快樂在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已道盡一切。
岩屋散發出濃厚的人情味,生活自然簡樸可愛清新,每一位青少年學習尊重、互信、相愛,所有人都要付出,學習人性的善品格的美。袋鼠媽媽的愛心,溫柔有力的教導,岩屋的精神和愛,讓我看到訓練「基督精神的真締」。 Connie
短宣學會突破自己的安舒區。學習主動關心別人,接受自己,用開放態度接納別人的意見,在這個旅程中最多的就係喜樂元素。我全程不停笑、笑、笑。 阿嘉
Bye Bye Room
本文短碼:http://wp.me/p3LVva-1hj
孩子出生的兩年前可能女主角曾絕望,甚至想了結自己生命。當孩子出生給予了她生存下去的希望,日子越長,孩子越大,好奇的心,問的問題越多,終至女主角將生存的世界狀況如實告之。女主角在自己堅強聰明敏捷的孩子、機警的女警、熱心的市民協助下終可逃出生天。
面對久違了7年的世界,女主角心力交瘁;翻看舊相簿,想到昔日同伴與自己所經歷的不同,她家人離異,爸爸對孩子的不接納,外界的騷擾等等,她的心情實非他人能感受的。
訪問時被問及的一條問題:妳有否想過孩子有更好的生活‧‧‧
半夜她胡思亂想之下尋死,幸得孩子發現,立即送院搶救無礙。女主角康復期間,孩子一直忍耐等待媽媽回家,更將視為給予自己力量的長髮剪掉,送給住院的媽媽加添力量。女主角康復回家對孩子說:你出生後再救媽媽。女主角的媽媽亦對女主角說:人要扶持才堅強。身邊人支持及態度非常重要,女主角的親人和孩子從沒責備過她,孩子的懂事、堅強,讓女主角充滿盼望。
最後,孩子提出要重返被困的工具房,他逐一對房內物件say Bye Bye,亦要媽媽say Bye Bye to the Room,就像是與過去拜拜,開始新生活(生命)。
起初十分猶豫去觀賞此片,怕自己看完心有餘悸,久久都未能平伏。先不講7年來女主角承受著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折磨,若非有適當的人出現在適當時候,後果將不堪設想。到電影中段,很擔心女主角的不適應而產生負面思想,甚至輕生。孩子出生5年從未踏出工具房半步,工具房以外,世界所有的事和物都新鮮好奇,但相比女主角曾擁有的青春年華,失去7年再次接觸、回歸,一切都不復再,亦不能重來,這滋味,誰能明白了解?!故此,孩子的適應力比女主角高,更能重新投入新世界。整套電影拍攝溫和,孩子對身處的環境及狀況有一套天馬行空的想法,一切都變得有盼望。他們彼此之間扶持親子的愛是何其深厚。
我們每天面對很多得失起跌,被拐帶兒童,自殺,病菌肆虐等等負面新聞不斷,但你會選擇以何種方式面對?有的人會不斷重提這些事,好讓身邊人不要忘記而珍惜生命,但比人負面感覺。有的人會記在心裡,以積極心態努力活在當下,以動力感染身邊人用行動回應世界需要。
**我愛看電影,但專心欣賞之餘,總想將每句、每段精美對白記下!
By Emily Tang
📱App世代
本文短碼:http://wp.me/p3LVva-1h5
破解APP 世代
哈佛創新教育團隊
全面解讀數碼青少年的挑戰與機會
📱📲 The APP Generation
Hiw today’s youth navigate Identity, Intimacy and Imagination in a Digital World.
作者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,這個時代的年輕人,不僅沉迷於各式各樣的APP,甚至已經將世界視為APP的集合體,而他們的生活就是一連串APP的排列組合。
🔍什麼是APP世代?
APP是應用程式(application)的簡稱,是一種軟體程式,一般設計在手機行動裝置上使用,讓用家從事一項或多項的操作。
APP的應用範圍或大或小,功能可以簡單,也可以複雜,一般都由設計的個人或公司嚴密控制。
APP的內容多元化多樣性,由聽音樂、看電影、看書或雜誌、玩線上遊戲、網上購物、回答疑問或提出問題……包羅萬有!
APP可快速找尋資料,有求必應,隨時隨地唾手可得,直接給用家想要找的答案,比網上搜尋器更直接方便。
APP的出現,造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世代:由科技所形塑,與前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意識,同時預告了由科技所定義,為時更短的世代即將蜂擁而至!
💡APP的正反合!
APP賦能(App-enabling): APP能幫助我們開拓新的可能性。不論我們需要什麼,APP基本上都可以提供,如果要某個APP而又找不到,很快就有人立即設計出來!
APP依賴(App-dependent):
APP亦可限制或決定我們日常生活的優先次序、選擇和目標!如果無APP,生活就沒有方向,沒有樂趣!
一個充斥著APP的世界,每個受歡迎的APP都將一步步加深我們的依賴!
APP對受數碼科技影響的年輕人,及未來世代的生活可能產生什麼影響。
1⃣APP世代的自我認同(Identity):
多數年輕人堅持自己線上和真實的自我沒有兩樣,我們應該當真嗎?還是質疑?實質上有落差嗎?APP是開拓?還是限制了自我的表達?
APP讓我們看到年輕人在自我認同的變化!
外在導向愈來愈明顯,包括自我包裝、對外貌與個人主義的重視、焦慮感、對多元身分的接納。
APP拓展了年輕人的視野,得以接觸周遭環境以外的經驗和人物。開拓了自我表達的新機會!
但若過於耽溺,就缺少時間、機會或動力去探索人生與真實世界,終於導致自我認知的貧乏。
2⃣APP世代的親密關係(Intimacy):
手機、平板電腦配備著因應各種情況的APP,可以超越任何空間時間的障礙。今天,年輕人能說什麼、在那裡說,以及對誰說,都有了大幅變化!
APP是一個捷徑,年輕人喜歡在人際關係中運用許多捷徑,使人與人互動更迅速、簡易、風險更少!倘若運用得當,並且用來輔助,而1不是取代面對面接觸,這樣的方便性有利用形成有意義的關係,可加深彼此間的連結!
APP的方便快捷,也會助長年輕人之孤獨感上升、同理心下降現象。無法與人建立真正的連結(孤獨感),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(同理心)!
3⃣APP如何影響年輕人的創作(Imgination):
年輕人每天沉浸在文字訊息、臉書facebook最新動態、線上遊戲、線上音樂或影片下載的世界,究竟會如何影響他們的創造力,以及未來自己揮出漂亮一擊的機會?
APP提供年輕人探索自我的新方式,連結他人的新方法,運用想像力的新手段。
無論是照片APP、音樂APP、繪畫APP等,令創作容易多了,但其實,創作力也被局限在這此APP程式碼和開發人員設定的範圍內。
數碼媒體讓更多年輕人從事創作,或第二次創作,對喜歡實驗和想像的年輕人有解放的效果。但對照單全收的年輕人,卻是令他們更加固步自封!
By Siu Box
【創意牧養Ey世代】
我們近十年登上康體平台後研發的皇牌活動的簡介,創意牧養Ey世代】
(計劃隨書附上簡介並在網上的完整彩色版詳加介紹每個系列的理念、
發明心路歷程、玩法應用、參與者的反應成長等)。感謝那創意牧養的主一直帶領,
我們的同工都在這些研發磨劍中成長,因為這些都不是從書本或別人身上借用來的。
神透過多方啟發和引証我們群體走上【創意牧養】的路上。以「康體籃球」為例:
由磨劍、亮劍到獨舞到群舞,這些皇牌活動經歷多年、多番歷練磨出來的系列活動,
每個有其獨特的理念、原創和歷奇輔導的結合,並有多元信仰進路,每用在學校,
社區中心、跨文化宣教、外展佈道、不同教會的主流牧養、如崇拜、團契。年輕人、
老年人、成年、家庭事工、男士事工也曾實戰用上、每次反應不錯。難得資深的同工
都懂為各界度身訂造「以人為本、信仰為根」的內外程結合的活動。
(當然各同工在歷奇輔導上不一定功力深厚但也可彈性施展服侍人!)
歡迎您來電查詢27350915